(通讯员 高怡菲)2025年3月27日,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收入分配与现代财政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财政税务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七十二期希贤论坛在文沁楼119会议室顺利举行。辽宁大学资深教授、国民经济研究院院长林木西作为本次学术论坛的主讲嘉宾,就中国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创新作专题学术演讲。本次学术论坛由收入分配与现代财政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执行主任鲁元平教授主持,基地研究员刘二鹏、万千、高思涵、林嘉达、邹建文等三十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林木西教授在演讲中指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根基、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以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创新引领这三方面有效融合。他特别强调,当前宏观经济治理正在经历从传统调控向制度建构的转变,需要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理解“党的领导”这一核心制度优势的内生价值。林教授系统地阐述了治理逻辑的四大转变方向:治理焦点从供给侧改革转向消费与收入协同驱动,增长动能从规模集聚转向服务消费培育,调控框架从需求管理转向供需动态平衡,实施路径从短期刺激转向制度体系改革。通过对比1988年物价改革与当前房地产预期的差异,林教授深入分析了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预期增信心”部署对于破解现代治理难题所具有的战略意义。
林木西教授还谈到,针对宏观经济治理中的政策协调难的问题,他研究了2015到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体系的变化过程,发现我国政策框架从“五大支柱”发展到了“八大政策 + 改革举措”。林教授用农村联产承包制改革的成功例子,说明制度创新能显著提升治理效果。他还指出,当前推进的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等实践,正在为宏观经济治理探索出一条新路,即通过“制度供给”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实现“发展动能转换”。
林木西教授为在场师生带来一次精彩演讲的同时,引发了大家对宏观经济治理的深入思考。在讨论环节,在场师生踊跃发言,围绕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和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
嘉宾介绍
林木西,辽宁大学资深教授、国民经济研究院院长。国家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级人才计划领军人才,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人才计划第一批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获得者,首届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应用经济学组成员,国家教材委员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专家委员会学科专家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哲学社会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得者。长期从事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方面著述尤丰,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重大需求做出了积极贡献。